2023年11月14日来源:党委宣传部0
2023年11月11日-13日,由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承办,云南广播电视台协办的第四届云南青年社科学术演讲比赛在云南民族大学城举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玲老师、教育学院教师孙逊和高职学院教师张晶莹经校内初赛获得复赛资格。复赛共有全省的46个单位的82名选手参加,经过复赛激烈的角逐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玲进入决赛,代表我校与来自云南省委党校、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12位晋级的选手同台竞技,最终荣获二等奖,教育学院教师孙逊和高职学院教师张晶莹荣获优秀奖。
刘玲老师 第二排右一
刘玲老师荣获二等奖
孙逊老师荣获优秀奖
张晶莹老师荣获优秀奖
本届比赛主题为:学思践悟新思想,述学立论担使命。旨在邀请广大青年社科工作者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砥砺学术奋进的勇气,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工作实际,从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学理思考,介绍本人或团队的学术研究成果,讲好学术里的中国故事、云南故事。
刘玲老师以“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续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为题,依托云南省党群系统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分别从誓词碑建碑背景、建碑经过,论述了誓词碑是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丰碑。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扎实的实地调研,提炼誓词碑的核心精神表述即“一心向党、团结到底,同守边疆、共建中华。”分析目前誓词碑精神在传承弘扬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新时代更好的发扬光大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维护好民族团结,助力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
孙逊老师以晚清时局下云南籍诗人的诗作为观照对象,钩沉出同治回乱、中法战争、云南饥荒等十九世纪中后期历史背景下云南籍诗人创作的感时忧国篇章,探寻这些诗篇“以诗证史”的价值意义,呼唤对这笔久被尘封的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出版、研究和诠释。在世界风云动荡、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汲取这些诗篇中的养分,不但可以以史为鉴,激励民族自信、自强精神,还可以增强文化认同、以家国情怀教育下一代,从而完成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脉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今天的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力量。
张晶莹老师以“初心不改锚定外宣使命,汉教为媒传播时代强音”为题,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语言的相关理论,以词义的民族性、义项比喻义的文化性为研究基点,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差异文化和多元文化所形成的意指实践,是分解资本主义社会权力结构的一种当代形式”。通过汉泰词义的对比研究,将成果运用于国际语言教学中,揭示中泰两国文化差异,弘扬中国文化,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力量。
云南青年社科学术演讲比赛自2020年开赛以来,每年举行一届,旨在搭建服务云南青年社科工作者交流学术思想、展现创新成果、跨界融合发展的平台。
学校科技研发部将总结此次比赛经验,持续发现、培养科研新人,并以本次学术演讲比赛为契机,繁荣校园科研文化氛围,促进学科交叉交流,鼓励教师专注学术,提升教师学术表达能力和水平,激发教师科研潜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文章来源:科技研发部
↑ 上一篇:没有了